时间:2023/4/25来源:本站原创作者:佚名

说道贾平凹,相信在全国乃至世界范围内都可以说是无人不知,其作品的产量及流传度也是十分的广泛。

贾平凹本名贾平娃,这个名字现在看来起的有些随意,但在过去的陕西,由于农村地区受教育群众不多,很多父母给孩子起名字都会略显“随意”(很多70、80后男孩名字用刚刚、豆豆、二黑的比比皆是,相比起来平娃算是不错的了)。

年2月21日贾平凹出生于陕西省丹凤县的一个小镇,据说童年时期的贾平凹评委显现出任何过人的天赋,快8岁的时候10以内的加减法还是算得一塌糊涂。

和路遥不同的是,贾的父亲更重视孩子的教育问题,看到孩子整日里不学无术,父亲把正在墙根下玩打石头的他拽起来,给了他一个书包说,上学去吧。

贾平凹的故乡,陕南边陲小镇

虽然学习不好,但贾平凹画画倒是一绝,上学的第一年秋天,他就蘸着墨水在自家墙上画了一幅山水凉亭画,并署名“桂林山水贾天下”,虽然他知道那个“贾”字是错的。邻居看后都说:这孩子以后能当个画家。

除了画画,童年时期的贾平凹还对电影有着浓厚的兴趣,并且自己尝试着用纸片剪成“底片”,用手电筒打光给小伙伴“播放”,类似于陕西特色“皮影戏”。贾父看到孩子这方面天赋之后,去公社找放映队的人,希望能给孩子寻求一份“差事”,公社后来确实腾出了一个名额,不过给了村支书的儿子。

还好当时没有给贾平凹,要不然现在或许会多出一个有艺术气息的电影放映员,而少了一个饱受争议的作家。

贾平凹为粉丝签名

画画是没戏了,电影放映员又当不上,摆在贾平凹眼前的路似乎只有一条——回家种地。贾父甚至已经把邻村的一个女孩预定成贾家未来的儿媳妇了。就在这时候,他竟然稀里糊涂地考上了县里的高中。

面对家里出的第一个“高材生”,贾父犯愁了,如果去上学,家里的地是没人种了,并且上了高中如果考不上大学等于白念,但贾家至今没有出过一个大学生。父亲说,别上了。母亲见他支支吾吾的,说,上吧,走一步算一步。

不负众望的贾平凹最终考上了大学。那时学校有一份自己的报刊,一个月出一两期,他见有同学的文章在上面发表。于是在在毕业之前贾要完成一个小小的愿望,那就是一定要在校报上发表一篇文章,把自己的名字变成铅字。

他开始疯狂地写东西,写完后,就拿去让教写作的老师看,有得到赞许的,就投给校报编辑部。到后来,老师也不愿给看了,他就埋下头来自己琢磨。他为此看了许多的书,也浏览了不少报刊。然而,投给校报的稿件都如泥牛入海。

他不想把这些凝聚着自己心血的文稿扔了,抱着试试看的想法,他向本市的日报社投去几篇,结果意想不到的事情发生了,他的文字竟然出现在了日报上。再后来,他的名字相继出现在了省内外的报刊上。从此以后,他在文学创作方面更加勤奋了,因为他发现,他还有着一项自己都意想不到的才能......

贾平凹的母校——西北大学

年贾平凹就职西安市文联,开始专业从事写作,年,出版长篇小说《浮躁》。年,出版长篇小说《商州》。年,凭借《浮躁》获得第八届美孚飞马文学奖铜奖。年,创刊《美文》。

此时的贾平凹,作品清新别致,给人以耳目一新的感觉,因此也被称为“最干净的作家”,就在鲜花和掌声早已如约而至的时候,贾平凹却做了一件让人大跌眼镜的事。

年,出版长篇小说《废都》,讲述杜撰的叫西京的都市,一个文化人与三位女性的故事,作品一经出版就风靡全国,在当时还引发了广泛的讨论。

贾平凹笔下的《废都》原型

上世纪90年代,各种思潮的碰撞如同电光火石一般,而在那样的环境下,更多老一辈的文人还是坚守着所谓的“道德底线”,而这些所谓的底线,在贾平凹这部作品面前被撕去了遮羞布。

对于那个瞬息万变的时代,贾平凹拿捏的死死的,而作为那个时代的知识分子,无疑是彷徨和迷茫混集于一身的,很多人既向往着自由世界,又不愿离开体制内的安定。

在那样的环境下贾平凹创作了这部让他一生都饱受争议的作品,作品中描述的那座城市就是他生活着的地方,故事也是发生在那座城市。

“写的时候,大概是20年前,书中有对社会的观察和对社会的前瞻,20年后,现在看这本书,书中描写的那些情况,已经在社会上出现了。”贾平凹如是说道。

由于作品的反响太过于热烈,几乎所有的评论家都写了评论文章,甚至专门有了《废都大评》,引起了广泛热议,可以说在全球有华人的地方就有《废都》,甚至非洲也有。而贾平凹除了作品本身之外,自己也得到了“流氓作家”这一称号。

后来,一纸禁令,让《废都》成了禁书。

代表作被禁,却并未影响到贾平凹对于创作的热爱,《废都》创作完成之后又陆续完成了《白夜》、《土门》、《高老庄》、《怀念狼》是他基于现实生活而创作的小说作品。

年,凭借《废都》贾平凹获得法国费米娜文学奖,对于获奖,很多媒体都不敢明着去宣传,只是说“贾平凹的一部长篇小说获得法国费米娜文学奖”。用贾平凹自己的话说“这就是准备着让人家删呢。”

磁铁只对螺丝帽、铁钉起作用,不对石头、木块起作用,文学也同样。

用贾平凹自己的话来说,他从来不会考虑当下读者喜欢什么,越是考虑这些,创作的东西越没法看,因此,即使是《废都》被禁的那些年里,贾平凹依然坚持着独立自主的创作思路。好在被禁16年之后,《废都》得以再次出版,而此时,市面上流传的各种版本的《废都》据不完全统计,累计发行量超过万册。

“现在能再版,首先说明了社会的进步,社会环境的宽松,和文坛关系的回暖。这些年来,社会价值观已经渐渐发生了改变,人们对文学的认知度提高了,对文学的评价也不仅仅像90年代初那样,道德评价、政治评价占主流,而是回到文学本身。”贾平凹称。

对于时隔多年作品得以再次出版,贾平凹倒是抱着一颗平常心来看待,或许多年的写作生涯,早就让他看透了一些事情。

年,路遥弥留之际,拉着贾平凹说“等我出院了,你和我到陕北去,寻个山嘎达住下,咱一边放羊一边养身子。”,结果这一天永远也没等到。

贾平凹与路遥

路遥去世前对贾平凹说的最后一句是,“看我这熊样,你要引以为戒,多用心啊。”据说后来的贾平凹特别吝啬,不喜欢给人借钱,也是因为看到了路遥的生活状态而受影响,当然,事实到底如何,恐怕只有他自己知道了。

《废都》被禁的时候,正是贾平凹人生最低潮的时候。但即使如此,贾平凹依然保持着一颗赤子之心,文学就是文学,对待文学应该是宽容的、有趣的才对,而一些社会思潮却始终纠结于这部作品中的那些不可描述,这也是至今人们提到这部作品时的第一反应。

“最想说的是,要热爱读者,感激读者。平常都说要反对盗版,对盗版义愤填膺,但这本书要没有盗版,可能就延续不下来,读者一直都在说这本书,一直都有盗版。十七年里,《废都》话题一直没断。除了《废都》的盗版,还有人给《废都》写《废都》后续,仅“后续”就有十几个版本。《废都》的评论也一直在出,可以有评论文章,但是报纸上不准出现,曾经有几个刊物开辟过‘重读《废都》’栏目,话题一直没断。发自内心地说,我应该感谢读者,感谢温暖。”

在面对盗版猖獗的时候,贾平凹居然说这部作品是靠盗版而第一延续,这也能看出贾平凹对于作品本身的热爱,早已不单纯的是为了那数目可观的版税。

如今的贾平凹,虽然年事已高但依然保持着持久的创作动力,而《废都》也早已成为其众多作品中的过去式。虽然《废都》早已成为过去,但人们对这部作品的评论至今依然热度不减。至今在盗版书市场里,仍然不乏《废都》的身影,甚至引申了不少《废都》的篇外篇、续集等作品,也是让人目瞪口呆。

作为一部时代反响强烈的作品,《废都》除去那些不可描述的言语外,仍是部不可多得的好书。

图书链接放置下方,喜欢的朋友可以收藏:


转载请注明原文网址:http://www.shangzhouzx.com/szsqh/12819.html
------分隔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