时间:2023/5/15来源:本站原创作者:佚名

本文转自:河北日报

□陈华文

对于小说这一文体,作家往往着力于人物刻画和故事讲述,而对自然场景的再现则轻描淡写。淡化自然场景描写,不仅仅是小说创作的遗憾,从深层次讲则是自然认知的迷失。贾平凹的长篇笔记小说《秦岭记》(人民文学出版社年5月出版),其小说之名就开宗明义,将自然场景推到叙事的前台,山川河流草木飞鸟走兽,成为小说文本的最大看点。

从事文学创作近50年的贾平凹,是从陕南农村走出来的作家,从小对自然万物充满好奇。他青少年生活的地域算是秦岭的一部分。他的创作中,对自然有着细腻的表达,如《浮躁》《商州》《高老庄》《怀念狼》《古炉》《山本》《秦腔》等。而《秦岭记》是贾平凹对自然的集中、深度的思考。

该书以笔记小说的形式,讲述秦岭中人与自然的近60个故事,其中有山川里隐藏着的万物生灵,有河流里流淌着的生命低语,还有万千沟坎褶皱里生动的物事、人事、史事。书中,既写秦岭的天文地理、村落山民、鸟兽虫鱼,也写花草树木和人生之悟。阅读中不难看出,这部小说有《山海经》《聊斋志异》等中国传统文学的基因,其境界开阔深远、笔法摇曳多姿。

对于一个优秀的小说家而言,创作中要充分考虑自然、环境和地域因素,这些因素让作品最后形成独特的气质和面相。年创作长篇小说《山本》时,贾平凹说秦岭是“一条龙脉,横亘在那里,提携了黄河长江,统领着北方南方”。年在《秦岭记》收官之时,他反倒不知如何去描述秦岭——“几十年过去了,我一直在写秦岭,写它历史的光荣和苦难,写它现实的振兴和忧患,写它山水草木和飞禽走兽的形胜,写它儒释道加红色革命的精神。先还是着眼于秦岭里的商州,后是放大到整个秦岭。如果概括一句话,那就是:秦岭和秦岭里的我。”不难看出,作家对于秦岭的深情,藏在骨子里,流淌在血脉中。

无论小说还是散文,贾平凹所写的故事,皆发生于文学地理意义上之秦岭。他将笔端对准秦岭,既写自然的秦岭,也写人文的秦岭。自然的秦岭绿水青山、物产丰富,是一座大型宝藏。对自然秦岭的文学呈现,他当然不会直奔主题,更不会简单表达热爱之情,而是对秦岭风物进行如数家珍的记录。这种记录,是发挥文学无限想象力,加之直面现实的反思。

《秦岭记》的每一行字,都是富有生机的、奔腾的,这使得读者根本不可能做到快读,而需要安静下来慢慢品读。小说开篇,写秦岭有一条倒流河,河流一般是由西往东流淌,而这条河是由东向西流淌。倒流河边有一座白乌山,山是一块整石形成,山上只生长楷树和模树。如此特殊的河和山,其实是为整部小说定调:秦岭的一切都是不凡的。小说中写到,有一棵古银杏树,原本被老人照看得挺好,可一个商人绞尽脑汁雇人砍掉,但在运输途中,一系列离奇的遭遇让商人不寒而栗,由此悟出一个道理:古树虽不会说话,但也有生命的气场,糟蹋古树必遭天谴。小说中没有多余的感慨和议论,在叙事中表达一种质朴的自然观:人与自然万物其实是生命共同体,人一旦破坏了平衡,就会遭到自然的惩戒。

连绵起伏的秦岭,不仅树木繁茂,也是动物们的乐园。书中对于动物也有精彩描写。在秦岭南坡,一个接一个的村落,质朴的山民一代又一代在此安居,这里常有各种动物出没。小说中对动物的描写充满想象:“他面前是一只鹅,鹅在叫着自己的名字……一头猪前腿搭在圈墙上,哼哼唧唧在笑。”拟人的手法,把动物写得惟妙惟肖,尽管显得夸张,但在山林的语境中却显得恰到好处。在贾平凹眼里,树也好,动物也罢,都通人性,都能与人交流。

《秦岭记》呈现出的自然与人,如同一个魔幻而传奇的万花筒:能听懂人话的忠犬,高僧进入便会流出泉水的山洞,人抱着哭叶子就会一起流眼泪的皂角树,可以进入别人梦境的小职员……小说中,类似这样看上去匪夷所思的人、动物、植物比比皆是。在现实的自然世界里,自然万物看上去是平凡的、不足为奇的,而在贾平凹的笔下,自然界一切生命的进场和退场,都自有安排。

《秦岭记》既传统又现代,既写实又高远,语言朴拙、稳健,彰显出一位作家老道的文学内功。“写好中国文字的每一个句子”是贾平凹的座右铭。“不论是人是兽,是花木,是庄稼,为人就把人做好,为兽就把兽做好,为花木就开枝散叶,把花开艳,为庄稼就把苗秆子长壮,尽量结出长穗,颗粒饱满”,这形象生动的比喻,值得所有作家去仔细揣摩。


转载请注明原文网址:http://www.shangzhouzx.com/szsdt/12838.html
------分隔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