时间:2023/4/7来源:本站原创作者:佚名

如果把一座城市比作一个人

建筑是他的身体

一本书则最能代表他的灵魂

比起一本旅游指南

这些书或许会让你发现一个崭新的城市

坐标:北京

《北京:城与年》

作者:宁肯

“我曾在故宫筒子河畔南长街住过多年,那条街以西华门为界,南至长安街叫南长街,北至北海为北长街,中间分布着中南海、中山公园、福佑寺、西城少年图书馆(《沉默之门》老馆长即在此馆任职)。街上多是青灰色的深宅大院,大门总是紧闭,通常只能看见里面的树和见方的灰砖烟囱,不怎么看得见冒烟,总好像是空宅。街上也有一些如我这样的普通的居民,普通的小院,三五户或七八户人家。同样也有菜店、粮店、垃圾桶、副食店、照相馆、修车铺,一应俱全,构成了南北长街日常生活场景。”

本书是在北京胡同长大的作家宁肯,对这座城市半个多世纪变迁的沧桑回忆。书中还穿插着摄影家陈惜惜多幅黑白作品:北京的市井风貌,老人儿童,高楼大厦与断壁残垣,都以黑白光影呈现,静谧中隐约着喧响,怀旧中蕴含着温馨,与宁肯的文字两厢呼应,构成了更加丰富的张力与空间。

坐标:上海

《繁花》

作者:金宇澄

“上海普及电视,约年前后,电视开播时间为年,起初全市,只有三百多台电视机。年,思南路客厅里,已有一台苏联电子管电视机,一次有了故障,上门维修的青年,留短髭,梳飞机头,小裤脚管。祖父付了钞票,青年接过,分两叠,塞进前后裤袋,因此裤子更瘦。阿宝身边,玉立婷婷的几个堂姐姐,矜持好奇。青年讲了调频方式,拿出一张纸条,对堂姐说,以后有啥情况,请打电话来,再会。”

《繁花》是上海的一本书,写尽了上海这座城。文中对于写上海日常生活的描写存在着内在的连续与变化,而这个过程实际上也表现了作者金宇澄对上海精神及对上海生活的理解的变化过程。上海精神的真正内涵应该是一个丰富的、充满着内部紧张的、动态的过程。正是在这个动态的、不同阶层共同参与的、互动的过程中才构成了历史中真实的上海。

坐标:天津

《俗世奇人》

作者:冯骥才

“各行各业,全有几个本领齐天的活神仙。刻砖刘、泥人张、风筝魏、机器王、刷子李等等。天津人好把这种人的姓,和他们拿手擅长的行当连在一起称呼。叫长了,名字反没人知道。只有这一个绰号,在码头上响当当和当当响。”

《俗世奇人》由18个短篇文章连缀构成,各篇文字极精短,半文半白,带有“三言两拍”笔意。书中所讲之事,又多以清末天津市井生活为背景,每篇专讲一个传奇人物生平事迹,素材均收集于长期流传津门的民间传说,故事生动有趣,惟妙惟肖,使人物跃然纸上,令人惊叹不已。

坐标:重庆

《重庆性格之白沙码头》

作者:莫怀戚

“从白沙码头上岸,往里走一段,就进了镇子。镇子就叫白沙镇。镇子的前头是长江,后头是铁路,跨过铁路呢就是一长溜石壁。重庆到处都是这种石壁。好像上帝造这块地方时,老打盹,因此地貌出来不连贯。中间那些结巴就是石壁。这些石壁给人的美学印象,大致可以分为两派:疤痕派和水墨派。疤痕派说像人头上的癞疮疤,水墨派说像水墨画,大泼墨,而且是上等宣纸。宣纸上有一些线条是黄葛树的根,像蟒蛇,又像毛泽东的草书。以前大师兄他们要上向家湾,进入闹市区,常常不去绕那漫长的石级,而是抓扯着那些树根,像壁虎一样地蹿上去。这一溜石壁,后来成了悬棺式公墓,成为白沙码头的标志。这在重庆主城区是独一无二的。”

《重庆性格之白沙码头》是一部嚣张展示重庆性格的小说,它讲述的是长江水边、山城重庆,一群在长江码头长大的孤儿天不怕地不怕,这群嚣张的师兄弟,肆无忌惮地生死,肆无忌惮地爱恨。尤其八师兄,身为乐团首席小提琴,一把绝世名琴,一曲贝多芬,云南赌玉,重庆杀仇,爱麻疯女,恋女囚徒,琴心揽月,色胆包天。那嚣张的人生境界,那疑似的重庆性格,让人目瞪口呆,又热血沸腾。

坐标:成都

《老成都·芙蓉秋梦》

作者:流沙河

“吴焯夫脑筋活,他利用一具三脚架照相机(一位法国传教士赠送的),以湿片给顾客拍照,然后方格放大,画成肖像。绘画写真和照相留影相结合,俨然“中体西用”。制作一幅四尺纸的冠袍坐像,还要全身着色,需时半月,索价甚昂,至少五十块大洋(银圆),抵今四千元。画“真子”有讲究,切忌太像。太像了,面貌上的缺陷彰显出来,顾客不悦。还要画出“福气”,显示“寿缘”。面部最难,吴焯夫画面部。冠袍交给徒弟去画,且随顾客需要增减,不必如实。涤雪斋招牌写明是照相,其实只是利用照相术画肖像罢了。”

流沙河在成都生活了七八十年。年少时亲证它遭遇军阀战火,日寇炮弹;随学堂累石头筑机场,亲历抗日胜利后全城狂欢。那些他熟悉的街巷庭院、各式店铺行当,与他几十年熟读熟知的老城历史典故完美交融,织起了一个精彩独特的成都老城。

坐标:西安

《老西安》

作者:贾平凹

“如果让西安人说起西安,随便从街上叫住一个人吧,都会眉飞色舞地排阔:西安嘛,西安在汉唐做国都的时候,北方是北夷呀,南方是南蛮吧。现在把四川盆地称“天府之国”,其实“天府之国”最早说的是我们西安所在的关中平原。西安是大地的圆点。西安是中国的中心。西安东有华岳,西是太白山,南靠秦岭,北临渭水,土地是中国最厚的黄土地,城墙是世界上保存最完整的古城墙。”

《老西安》记录了贾平凹先生在西安生活、寻访、追溯文化以及他在年夏行走丝绸之路的考察经历,还收入了贾先生深入故乡商州的山地进行采风写下的商州系列文章。这是贾平凹先生珍视的一部文化大集,也是贾先生用独特的文字味道诠释的一次深度文化之旅。

坐标:南京

《丹凤街》

作者:张恨水

“前几年我家住唱经楼,紧接着丹风街。这楼名好像是很文雅,够得上些烟水气。可是这地方是一条菜市,当每日早晨,天色一亮,满街泥汁淋漓,甚至不能下脚。在这条街上的人,也无非鸡鸣而起,孳孳为利之徒,说他们有铜臭气,倒可以。说他们有烟水气,那就是笑话了。其初我是烦厌这个地方,但偶然到唱经楼后丹凤街去买两次鲜花,喝两回茶,用些早点,我又很感到兴趣了。唱经楼是条纯南方式的旧街。青石板铺的路面,不到一丈五尺宽,两旁店铺的屋檐,只露了一线天空。”

《丹凤街》是张恨水的一部最能体现民国南京味道的作品,其标志碑拟竖立于丹凤街与唱经楼西街的交汇处。在张恨水笔下,丹凤街充满了市井生活之气。而这最市井的街巷,却有着最义气的百姓,让人们不知不觉对南京这座城市神往不已。

坐标:苏州

《美食家》

作者:陆文夫

“朱自治是个标准的资本家,而且是个好吃成精的美食家——早晨要起个大早去朱鸿兴吃头汤面,接下来到阊门石路去蹲茶楼,在茶楼里要讨论中饭去新聚丰、义昌福,还是松鹤楼。如果这些地方都吃腻了,就与同伴雇上黄包车或者马车,到木渎的石家饭店去吃鲃肺汤,枫桥镇上吃大面,或者是到常熟去吃叫花子鸡……”

这是一本关于苏州“吃货”的美食书。陆文夫的文笔,朴实生动、灵活细腻、幽默接地气。既充满历史的稳重感,又掺杂些苏州小市井的油烟味。美食里的故事,说尽了人生百态。书中提到的一些苏州美食:朱鸿兴的头汤面、石家饭店鲃肺汤、陆稿荐酱汁肉、松鼠桂鱼、蜜汁火腿、翡翠包子、水晶烧卖、三套鸭、西瓜盅……还有陆稿荐的酱肉、马咏斋的野味、采芝斋的虾子鲞鱼,真让人咽下不少口水。

坐标:杭州

《郁达夫的杭州》

作者:郁达夫

“杭州的废历八月,也是一个极热闹的月份。自七月半起,就有桂花栗子上市了,一入八月,栗子更多,而满觉陇南高峰翁家山一带的桂花,更开得来香气醉人。八月之名桂月,要身入到满觉陇去过一次后,才领会得到这名字的相称。除了这八月里的桂花,和中国一般的八月半的中秋佳节之外,在杭州还有一个八月十八的钱塘江的潮汛。”

郁达夫的童年和青少年时代是在难以忘怀的富阳和杭州度过的,青葱蓝碧的富春山水和天下独绝的西子风光,滋润陶冶了郁达夫的天赋和情怀。他那清新、畅达与充满激情的散文中,极其重要的一部分是记述故乡的山光水色和世俗风貌,为后人留下一轴情景交融、耐人寻味的多彩画卷。

坐标:武汉

《生活秀》

作者:池莉

“吉庆街是夜的日子,亮起的是长明灯。没有日出日落,是不醉不罢休的宴席。人们都来聚会,没有奔离。说说唱唱的,笑笑闹闹的,不是舞台上的演员,是近在眼前的真实的人,一伸手,就摸得着。看似假的,伸手一摸,真的!说是真的,到底也还是演戏,逗你乐乐,挣钱的!”

青石的地板上是一地的青丝。双扬透过青灯的摇曳,无悲无喜地看着那尘世的月色。不知那个灯火辉煌的吉庆街此刻会是什么景象,会不会有熟悉的客人发现,从此那里少了一个风姿不凡的女人,优雅地站在街头卖着她的久久鸭颈……

坐标:长沙

《深海里的星星》

作者:独木舟

“长沙因为一场盛况空前的名为“超级女声”的选秀节目而名声大振。那个节目的影响力竟然可以让当时还只是一个普通的女大学生的李宇春登上了美国《时代》的封面,这对于那些从小就怀揣着明星梦的女孩子来说,无疑是展现自己的才华的舞台,成就自己的梦想的捷径。那个夏天,Beyond在长沙上演的绝版绝唱吸引了大量的歌迷前去捧场,一场告别演唱会选在长沙举行,这也是头一次。那些都是跟我没关系的事情。发生在我身上的,只是这偌大的长沙城里微不足道的小事。”

这是一部最具城市性质的青春传奇。文章背景定点在因娱乐节目火遍全国的长沙。长沙拥有着深厚的历文化底蕴;这是一座永远不会缺乏娱乐和新闻的城市,同时,她又是一座现实而又超现实的时尚之都。故事里的这群孩子在这里生,在这里死,他们在这里遇见了的爱情,也埋葬了的青春。

坐标:广州

《老广州·屐声帆影》

作者:黄爱东西

“正如上海人喜欢爵士乐和泡咖啡馆,老旧广州的情调也是有道具的,在没有了当年长堤边上大新百货公司的天台游乐场,没有了茶楼里唱曲的师娘女伶,没有了陈塘东堤的大寨和艇上烟花,没有了下九甫绸缎庄的今天,如果摄影师想用最简单的办法在报刊上再现老旧广州的风情,那么他可以去找一双木屐,让一个凹目厚唇蜜糖肤色的女子裸足穿了,到西关找一条麻石小巷或走或站。巷子里老人们打量来人的那些漠然的老脸,是很好的背景。”

如果非要广州人说旧,他们就会说起唐装马褂和香云纱,西关的大屋和顺德妈姐,在艇上卖的艇仔粥,在巷子里踢踏作响的木屐。咖啡馆对他们来说一直是新事物,爵士乐也一直是,广州人生活中旧俗里没有的通通都是新事物。他们的旧,是他们天天喝的例汤和茶。当一个广州人舍咖啡而要喝凉茶的时候,你根本毋须要知道他是否怀旧,他本身就是旧。

坐标:深圳

《天堂向左,深圳向右》

作者:慕容雪村

“那座城市,也许只是你的想象。它出现于一夜之间,像海市蜃楼一样虚幻而美丽,你走得越近,就越看不清它。你凝视着它,为它哭,为它笑,久而久之,你终于发现,原来它只是你的一个影子。”

深圳,是天堂,奋斗者的天堂;也是地狱,精神空虚的有钱人的地狱。这部小说讲的是,肖然和韩灵,两人在大学相恋,毕业后到深圳打拼的奋斗史,以及成功后的迷惘与空虚。从肖然、韩灵、刘元、陈启明的故事,折射出深圳改革开放洪流下,人们的思想、生活、工作的变化。

坐标:香港

《我城》

作者:西西

“晒太阳的地方,是海港大厦门口的空地,叫做肥沙嘴。人们在那里走来走去,除了晒太阳,还可以看海,或者,看船。船上的水手,会拿着好长的水龙喉,在距离数丈的远程外,表演如何洗擦锚上的泥沙。有时候,船的四周是小艇,忙着替船洗脸。此类事,在家里站在窗前是没得看的。悠悠去散步的海港大厦是冬暖夏凉大厦,形状如机场的海上跑道。它三面临水,一边连着陆地,临水的场所,可以泊船,着陆的地面,伸展成廊,繁发着店。楼下的大堂,又喜欢展览花道,摆些和古典吵嘴的桌椅,以及汽车。有时,还偶然举行一次大家听音乐会。所以,一到星期天,人们即在此满溢了。”

《我城》,西西传诵三十余年的出名巨著,风格独特,被认为是开创了香港本土城市文本的先河。中学毕业生阿果眼中的70年代香港,阿髪、悠悠、阿傻、麦快乐等草根百姓逛街、郊游、搬家、求职、讨生活的香港,西西以其“顽童体”的观察带人游走各地,刻画一代香港人的真实状态,记录当时诸多重要的历史瞬间,其中寄托着青年的开放、进取和各种成长之潜力充满可能性。

坐标:台北

《台北人》

作者:白先勇

“台北我是最熟的——真正熟悉的,你知道,我在这里上学长大的——可是,我不认为台北是我的家,桂林也不是——都不是。也许你不明白,在美国我想家想得厉害。那不是一个具体的“家”,一个房子,一个地方,或任何地方——而是这些地方,所有关于中国的记忆的总和,很难解释的,可是我真想得厉害。”

《台北人》是蜚声海外的作家白先勇的代表作。它由十四个短篇小说构成,诉说着那些离开大陆后,随着国民政府撤退到台湾的人们的故事。这些台北人贫富悬殊、行业各异,在有如扇面渐渐展开的篇幅里勾勒了一个特定环境下社会的众生相。白先勇用一个今昔对比的主题,折射出一场风花雪月下,一群人和一座城的一生心疼。


转载请注明原文网址:http://www.shangzhouzx.com/szsdt/12673.html
------分隔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