时间:2017/11/18来源:本站原创作者:佚名

小编按:

  近日天水在线   语言是文学的第一要素。作家秦岭之所以能建构影响深远的长篇小说《皇粮钟》,其中最重要的原因,就是贮备了极为丰富的建构材料——地方语汇,并擅长于调遣它们。“读过《诗经》么?读过《秦风》么?《秦风》中主要的、有影响的篇目产生于天水这片古老的土地。”这是秦岭在年接受媒体采访时的开场白。为什么秦岭会“站在崖畔看村庄”?为什么秦岭会不停的回归自己的乡土?为什么秦岭会在这部长篇小说中运用如此之多的地域方言词汇并有效地开掘方言承载的西部生活和文化?评论家彭学明在评价《皇粮钟》时给出了答案:他说:“乡村叙事和记忆,之所以能够一直占据中国文学大半个江山,跟乡村的人文、地理、文化、历史和人情人性有关,跟城乡人情人性、生活形态和社会形态的差距有关。”其论无不涉及语言。这将是我深入探讨的课题之一。

  一、《皇粮钟》与天水方言

  在一个作家生活成长的过程中,各种文化形态、生活的空间、家庭的背景以及受教育的程度都会对他的思想造成很大的影响,而这些因素则是十分错综复杂的,不能一言以蔽之。在这些因素中,影响最大的应该是家乡的生活——家乡地域文化的熏陶。所谓地域文化,就是一定地域内历史形成并被人们所感知和认同的各种文化现象。对一个作家来说,地域文化往往影响他的小说创作,就如:选择什么事件来进行描写、选择什么视角来进行写作、选择什么语言风格……因此,像秦岭这样深受地域文化影响的作家就会选择自己的故乡作为自己写作的灵感来源。而作家在文学创作中运用语言的能力主要体现在语言的审美性方面,语言审美性的一个重要方面就是“地方韵味”。这一点在20世纪以来的中国文学中一直是被作家所重视的。早在“五四”时期刘半农就认为“方言”是文学最美、最感动人的语言,他在《瓦釜集》代自序中说:“大约语言在文艺上,永远带着些神秘的作用。我们作文吗,作诗,我们所摆脱不了,而且是能于运用到最高等最真挚的一步的,便是我们抱在我们母膝上时所学的语言。同时能使我们受最深切的感动,觉得比一切别种语言分外的亲切有味的,也就是我们的母亲说过的语言。这种语言,因为传布的区域很小(可以严格的收缩在一个最小的地域以内),我们叫做方言。”当然在今天全球化的文化背景下,在“普通话”被广泛应用的中国语境中,用“方言”创作是有传播的局限性的,但“文学语言”的“地方韵味”是应该特别引起重视的。在这一点,周作人在年所写的《旧梦》中有过很好的说明,他这样说:“我于别的事情都不喜欢讲地方主义,唯独在艺术上常感到这种区别。”“我相信强烈的地方趣味也正是‘世界民’文学的一个重大成份。”在这里周作人突出强调的是在世界文化的背景下,文学的“地方韵味”、“地方性”是必要的,正是这种“地方性”才呈现出文学的个性和审美性,并构成“世界文学”的一个组成部分。周作人的这段话对我们理解新世纪以来文学语言问题有着重要的意义。新世纪以来,中国的社会文化语境发生了重大的变化,全球化的发展进程以及中国社会内部城乡之间的剧烈流动,使人们不再拘泥于“地域”的生活方式,具有了“世界民”的特色。

  语言的地方性问题更是如此,因为一种语言绝不会轻易消亡,文艺作品的一个重要功能就是发现语言的这种地方性魅力:我们翻阅一下现当代一些优秀作家的作品就会发现他们语言较为浓郁的地方性特点,不管是沈从文先生所描述的湘西《边城》世界,还是韩少功的《马桥词典》,亦或是是王安忆小说中的上海风味,张炜小说中的胶东韵致,莫言小说与高密东北乡的内在联系,贾平凹《秦腔》的商州故乡风情,阎连科《受活》的方言土语……,都证明着文学语言的地方性在作品中的美学魅力。

  由于长期受到这种地域文化的感染,所以像秦岭这样的作家就会在自己的写作中注入自己家乡最常见且通俗易懂的方言土语,这样做,不仅可以保存大量散落在民间的具有鲜活生命力的词汇,而且增强了小说的语言魅力和艺术的感染力,还可以容易使读者产生共鸣,觉得写的就是发生在自己身边的日常生活中琐琐碎碎的事情,很具有真实性。上个世纪初,胡适先生曾在对白话、古文、方言三者进行比较的基础上肯定了方言的写作,他指出:“方言最能表现人的神理”,“方言土话里的人物是自然流露的活人”。秦岭就是很能正确运用方言来写作的一位作家。

  秦岭是一位从农村走到城市的作家,是典型的“农裔城籍”作家,他对方言土语词的选用经历了一个自由发展到自觉追求的过程。秦岭出生于甘肃省天水市秦州乡村,它的方言——天水方言就其方言区划来说,属于北方方言中的关陇次方言。天水方言和普通话的基础方言——北方方言有许多一致性,同时也有自己的独特性;将它与关中方言比较,除了更多更大的共性之外,也有其独特的个性。这种独特性不光表现在语音上的明显差别,还表现在语法上的某些不同建构,尤其以秦岭《皇粮钟》中表现出的语汇上的差别为重要。换而言之,秦岭是充分吸收并利用秦地天水方言语汇的,纵观他的文学创作,其语言艺术是与天水这块文化底蕴深厚的土地密不可分的。秦岭赴天津工作之前,在天水生活了27年,这27年,这正是人生中极为重要的黄金阶段。在这如诗的黄金岁月里,他不仅学会了天水语音,至今乡音未改,而且熟练地掌握了天水话语,积累了大量的故乡语汇。从他的《皇粮钟》中我们可以看出,这期间他对天水语汇曾有过贪婪的吸收、丰厚的储备;从《皇粮钟》中天水语汇的不时闪耀和映现,明显可以感受到他对故土的无限眷恋和对故乡语汇敏锐的感受能力及娴熟的运用能力。在论及秦岭《皇粮钟》的语言艺术的时候,笔者将着重尤以语汇的丰富性阐述其语汇的方方面面:秦岭掌握了大量的属于天水本土的语言,然后在他进入天津后,他和自己家乡的语言经历了一个复杂的较量过程,随着社会日新月异的变化与发展,秦岭对社会现实有着十分敏锐的触感,他感到农民的生活日渐向城镇化的方向发展,农民的土地、生活等许许多多传统的东西都发生了巨大的变化,他改变了自己的这种想法,又转而接受,在欣赏、融合天水的方言土语词汇,为我们展现了一个属于他自己的“天水世界”。在这里,秦岭不但有感而发而且有着丰富的材料可以供他来创作,不仅使自己找到了一个文学归宿,又使的自己的文学和天水的民俗以及中国的文化联系在一起,寻到了自己的“根”,品到了自己独特的韵味,开创出了属于他自己的天水秦州文学。同时也找到了“中国农村的历史演变和社会变迁以及这个大世界的人的社会情绪、心理结构变化的轨迹”。

  在《皇粮钟》这篇小说中,作者以自己家乡天水的语言写作“秦家坝子”的语言,从秦家坝子人们生活中的小事写起,写到了锅碗瓢盆、婚丧嫁娶、垦荒种地、收缴税款、缴纳公粮等秦家坝子当代农民生活的方方面面。小说的聚焦点在农民的身上,运用农民化且通俗易懂的语言写作了这部小说,也是秦岭在《皇粮钟》后记中写的那样:“站在崖畔看村庄”正是有着这样的原因,秦岭在应用现代白话文时,有意揉进了方言口语。《皇粮钟》以甘肃天水陇台县秦家坝子村为背景,站在中国农村社会转型期的时代高度,截取了上世纪90年代初到刚刚跨入新世纪全社会热切   (一)《皇粮钟》中的天水专有名词和代词

  《皇粮钟》中状写了古老天水的山川人物。诚然,一地自有一地的风物特产即习俗称谓,故在《皇粮钟》中也就出现具有天水特色和文化民俗积淀的独特事物、独特的命名形式的专有名词和独具特色称谓的代词。下面仅是《皇粮钟》中所运用到的一部分:

  地软(即地衣,低等生物,为菌类和藻类的共生体,形似黑木耳,可食用,包包子和做素扁食)、浆水(泡制酸菜的酸味汁液)、恶水(洗涤锅碗后的泔水)、洋芋、夹生饭、天水杂烩、夹板肉、响皮子、蒸馍、锅盔馍、搅团、馓饭、酸菜、浆水面、臊子、凉粉坨子、天水凉粉呱呱、二流子(好吃懒做的人)、二杆子(头脑简单,易于干出格事之人)、花牛苹果、洋槐花、椽、檩子、大堡子山、伏羲庙、伏羲爷、女娲娘娘、家神、爷庙、老汉、老婆、碎鬼、碎娃娃、球(qiu,阴茎)、庄里、庄里人、下苦人、麦客子、脚户哥、先人、阴阳、风水、法官、老道(道人)、老天爷、迎喜神、香案、符、黄表纸、鬼火、瘟疫、老戏、逢集、抢集、贴窗花、接家神、耍狮子、踩高跷、冰凌棒、夜里个、耳刮子、巴不得、狗日的、二百五、烧料子、浑球子、浑球儿、二球(指鲁莽而缺乏头脑的人)、旱烟、水烟、水烟锅、早些年、臭架子、晌午、半晌(半个上午或下午,表示时间长)、世道、下(ha)数(做事的分寸)、日头、女子娃、瓜娃、学生娃、碎爸爸、亮清人、川道里、眼仁、麻明、前川里、后山里、背洼里、蛐蟮、大、娅娅(姨姨)、孽、崖畔、山旮旯、木䎬、碌碡(luci)、础子、石夯、连枷、耱、背篼、鋬篓(panlou)、簸箕、二人抬杠、家当、紧场、牛革子、步犁、粪斗子、木升子、背架子、麦衣、瞎瞎鼠(haha,中华鼢鼠)、莓子、野小蒜、野燕麦、麦蒿、白蒿、黄蒿、天萝卜、冰草、苍耳、刺根、瓤子、疙瘩、浑身、这达(这里,近指代词)、那达(哪里,远指代词)、哪达(哪里)、世事、世道、架势、马趴子、隔空子、底气、一搭、一遭、脸式、路数、病秧子。

  《皇粮钟》中对天水专有名词和代词的运用,使其语言呈现出浓郁的地方色彩,向外部世界展露了作为华夏文明之地天水独特的物产、丰富多彩的民风民俗和语言特色,从而增加了作品的真实感、亲切感和新奇感,甚至是厚重感和神秘感,读来犹如身临其境。

  (二)《皇粮钟》中富有表现力的天水方言动词、形容词和副词

  着名作家、语言学家叶圣陶先生在《关于使用语言》一文指出:“方言土语的成分也不是绝对不用,只是限制在特定的情况下使用。譬如作品里某个人物的对话,要是用了某地区的方言土语,确实可以增加描写和表现的效果,这就是个特定的情况,这时候就不妨使用。又如作家觉得方言土语的某一个成分的表现力特别强,普通话里简直没有跟它相当的,因此愿意推荐它,让它转成普通话的成分,这就是个特定的情况,这时候就不妨使用。”秦岭对天水方言土语的采用总是在记忆库存里筛选、在生活中挖掘,经过一番精心梳理,提炼加工,以达到能够准确传情达意,脱俗归雅,富于表现力,确为广大读者看懂解悟为原则的。《皇粮钟》中所运用的动词主要有:

  谝(pian,聊天)、抡(lun,甩)、了、撂(liao)、揩(kai擦)、掬(ju)、漾(yang,抛)、撵(nian)、攒(zan)、苫(shan)、夯(hang,挤得严实,塞的满)、造孽(造下caoha)、掂量、安顿、帮衬(互相帮助)、黏糊(ranhu)、日弄(唆使人干某事而上当受害)、尊抬、拾掇(收拾,教训)、耍笑、巴望、算球、作践、折腾、看待、亮清、糟蹋、丢盹、作整、日踏、指望、动弹、撂下、日怪、生分、供奉、言传(说话、吭声)、言声、喘声、闪面、降伏、失笑、薅草、下(ha)场(去世)、谝闲传(说闲话)、支应、丢丑、顶门、出马、下苦、烧人、圪蹴(蹲)、遭天遣、受不住、闹不清、狗吃屎、装洋蒜、够寿了、晒暖暖、晒板油、活受罪。

  形容词主要有:

  美(好,好用)、美气(好,舒服,好用)、受活(舒服)、活泛(指人灵活)、利落、苦焦(贫苦难熬)、消停(不着急、慢慢,安宁)、金贵、难缠、清整、麻利(行动利索)、啬皮(吝啬、不大方)、麻达(麻烦)、害臊、浑全(完整,无破损)、霸气、硬邦邦、吃美了、亮死人、白花花、明晃晃、颤巍巍、皱巴巴、寡寡的、不稳当、齐刷刷、冷飕飕、心尖尖、苦兮兮、臭烘烘、黑糊糊、歪扭扭。

  副词主要有:

  偏、偏不、永世(永远)、贵贱(千万,无论如何)、得很、好歹、将凑、偏偏、临走、牵扯、真格、真格的、好端端、各顾各。

  (三)大量使用了双音节重叠词。

  天水方言的双音节重叠属于构词法,是词的形态变化,重叠后不产生新词,其义与原词一样,作用是原词的生动化。下面是《皇粮钟》里使用的双音节重叠词:

  断断续续、零零碎碎、平平展展、顺顺当当、稳稳当当、满满当当、花花绿绿、

  翠翠绿绿、边边角角、别别扭扭、梁梁峁峁、黏黏糊糊、凄凄惨惨、前前后后、

  左左右右、薄薄厚厚、悠悠晃晃、偷偷摸摸、磕磕绊绊、渠渠道道、密密麻麻、

  颠颠晃晃、熙熙攘攘、稀稀拉拉、颠颠倒倒、晃晃悠悠、弯弯道道、上上下下、

  里里外外、模模糊糊、端端正正、跌跌撞撞、悬悬乎乎、摸摸索索、影影绰绰、

  头头脑脑、牵牵扯扯、肥肥胖胖、风风火火、和和美美、轻轻松松、迟迟疑疑、

  祖祖辈辈、松松垮垮

  (四)大量使用了极富魅力的四字格词语。

  天水方言有大量的四字格,其使用频率很高,作用一般与形容词相当,描写人或事物的特点、性质、状态等,极富表现力。下面是小说《皇粮钟》里使用的四字格词语:

  平白无故、歪眉瞪眼、细格曳曳、可怜楚楚、急里实挖、呕天哇地、连啃带咬、

  日毛窟楚、黏眉黏眼、三棱暴翘、吼天哇地、疯掌魔势、稀松得很、连打带追、

  满坡满洼、龙口夺食、瓜不棱登、没油没盐、哭天抢地、呲牙咧嘴、阴曹地府、

  黑灯瞎火、前世的孽、连滚带爬、没指望了、死皮赖脸、冷格森森、黑咕隆咚、

  烟熏火燎、隔三差五、作威作福、死灰复燃、乌七八糟、散五六乱、一塌糊涂、

  日天捣地、明目张胆、四体勤快、串门搞闲、一声不吭、啥球东西、不能不瘦

  二茬儿货、撕天扯地、零打碎敲、吆五喝六、上蹿下跳、死尸还魂、古眉怪眼、

  毛手毛脚、笑格盈盈、丢人现眼、一身轻巧、疯了魔了、翻里转面、安顿安顿、

  焦黄焦黄、老脚塌手、天理良心、挨家挨户、连跑带闹、歪里吧唧、火急火燎、

  天塌地陷、话扎人哩、子丑寅卯、指望不上、生铁疙瘩、欺神灭将、棺材瓤子、

  冰锅冷灶、撕肝挖肺、连推带搡、漫山漫洼

  在中国作协举办的《皇粮钟》研讨会上,中国作协副主席蒋子龙说:“我很喜欢《皇粮钟》的语言,真是从骨子里出来的,到处都是。比如说隋家坪人提到的‘养日子’,这个词我觉得非常精妙,编教科书都可以把这个句子编进去。”也有专家指出:“《皇粮钟》包涵的中国式意象,民族文化元素,与中国人的审美理想和习惯颇为吻合。写人物,能传达出浓浓的土气;写情爱,有种干净而透明的乡土质地;写邻里关系、民俗民情,洋溢着一股暖色调。特别是语言,更容易和民间读者取得默契。”由此可见,秦岭在创作中对方言的选择和强力介入,有这非常明晰的理念和方向。

  注释:

  彭学明:《城市的背影,乡村的面容——年长篇小说大盘点》,见《当代文坛》年第二期)

  周作人:《旧梦》,见《自己的园地雨天的书》,人民文学出版社年4月版。

  叶圣陶:《关于使用语言》,见《出口成章》,作家出版社年版,第73页。

  雷达《在皇粮钟里找到中国农民》,见《光明日报》年7月31日。

  陈建功、蒋子龙、王干等《一幅农村生活的时代画卷》(《作家通讯》《天津日报》年6月23日)

  按:偶得旅居山东的陇籍学者赵文慧先生有关《皇粮钟》的文论5篇,此篇与诸多有关《皇粮钟》的评论区别在于,针对文本中的天水方言,从地方古典文化、地域民俗角度进行了多重分析,读来亲切质朴、生动畅晓,珍存,并示敬意。

浅析《皇粮钟》的方言古词

与天水民俗文化

——长篇小说《皇粮钟》与天水地域文化探析之二

赵文慧

  着名作家秦岭擅长于通过天水方言的运用再现甘肃东南部的民风民俗,这一特色,在他的“皇粮小说”系列小说中体现得尤为充分,他年出版的长篇小说《皇粮钟》更是陇东南乡村民俗生活的一面镜子。在这部描写当代西部农村“皇粮”的小说中,秦岭“站在崖畔上看村庄”,借用近乎完全口语化的方言系统,展现了中国乡土社会传统风习的衰变。作家在用“秦家坝子”的语言对“秦家坝子”民众铺排陈述的同时,也为秦地天水的民俗风情保留了一份历史记录。中国“大墙文学之父”从维熙先生在评论秦岭的“皇粮”系列时说:“秦岭把今天中国政府体恤民生,废除了农民上缴皇粮之举,当成了小说的文胆,因而使故事多了了沉甸甸的分量,可以说从取材到人物情韵德描写,在当代描写农村生活的作品中,都称得上一生绝响。”本文着眼于《皇粮钟》大量使用的方言古词,从中探析作家秦岭深厚的古汉语功底与博大精深的天水古文化之间的渊源。

  真格响得很!还有啥声喘比这响咧?呕天哇地的。(第1页)

  真格:其实。或写作真果,真各,真个。元杂剧《墙头记》“如今都叫爷,叫奶奶,就合那真果的一样。”

  悬乎乎的黏在空气中(第1页)

  寡妇秦穗儿早拎着鋬篓走了,像一阵软风,黏黏糊糊地刮过去。(第页)

  粘/黏(ran):像胶水或糨糊般的性能,能使两种物体胶着在一起。天水方音“ran(然)”。

  可作形容词,如:黏得很;又可作动词,如:黏住了。《文心雕龙》:“夫能悬识凑理,然后节文自会。如胶之粘木,石之合玉矣。”

  给弟弟苫了两间土坯屋(第22页)

  顶部苫着厚厚一层用来防水的麦秆帘子(第36页)

  “苫”,读音为“shan”,苫房,指盖茅草房。旧时天水农村穷人盖茅草房,一般用稻草苫房。文中的“苫了”即盖了,“苫着”即盖着,“苫住”即盖住。苫子指草棚子,《广韵》:“苫,草覆屋。”

  日常语境中,一般把高大的房屋叫厦房,如“高楼大厦”。但在天水地区却把一边施椽的厢房叫作“厦房”或“厦屋”,以其前低后高亦称“撅尻厦子”,唯“厦”读“sa”。这种房屋通常建在正房之后,整个院落中心地带的一侧,靠院墙而立。院墙是用黄土反复夯打而成,而屋墙多用砖头或者墼子砌成,下文即将涉及的。厦房的主要特点是“一面流水,没有屋脊”。这种房屋充分利用了天水地区土质粘性强的特点,以土墙承受房顶压力,不用立柱和大梁,节省木料,也节省了地基,这是天水人因地制宜的一大创造,也是特定时代天水人生活景况的一种记录。因为房屋使用的多是土木材料,故而还具备了冬暖夏凉特性。在“厦屋”里通常住得都是儿孙辈,或者作为储藏室用来堆放杂物,而长辈或家里老人的住所则是厦屋前的正房。天水人把正房叫作“上房”,也叫“堂屋”,指的是位置在正面的房屋,“上房”通常坐北朝南,进了大门即是。不同于“厦房”的是,“上房”设有屋脊,用大梁和柱子支撑屋顶。不难看出,在天水民众的生活习俗——“上房”、“厦房”式建筑结构布局,以及人员的住所安排中仍传承着“一等人忠臣孝子”的中国传统思想。“墼子”一词有两种意思,一是指垒墙所用的土坯。制作这种土坯时,先在一副无底无盖、可以活动的四方木框(俗称墼模子)中装满黄土,然后用一副打击工具在上方用力锤打,直至黄土变成一整块土坯。二是指大土块;天水西南部一带人把较大石块也称墼子。《后汉书?酷吏传》记载周文通“廉洁无资,常筑墼以自给”。“筑墼”指得就是制作胡基,天水方言称为“打墼子”,即打土坯。只有身体强壮的男人才干得了这种工作。在过去,天水农村也有部分人依靠“打墼子”打零工来补贴生活。而在近代的天水地区(甚至直到上世纪90年代)墼子主要是作为筑墙和垒土炕的建筑材料而使用的。

  民居的发展变化,反映出一个时代、一个地区的经济状况与民俗风情。随着社会经济的发展,“厦屋”式的建筑结构以及“墼子”这种建筑材料在天水地区已不多见,仅存于少数偏远地区。并且,随着生活的日趋现代化,这些词汇也将逐渐淡出人们的生活视线,作为一种历史物仅仅保留在书面的文字记载中。这一系列日常生活词汇与民俗事项的日渐消失,意味着一种日常生活方式、一个时代的过去,同时也是一种审美情感和集体心理的消失。秦岭在小说中对行将逝去的日常生活语词的呈现,使其小说整体上彰显出一种悲凉的怀旧的温情和强烈的失落感。

  秦岭在进行着复活日常语言中已经消失或即将消失的民俗词汇的努力,体现了其独特的民文化价值立场以及对传统文化的审美体验和情感评价。

  却是茅坑门口拾了个手巾——难开口。不说不等于不做,当哥的二话没说,向庄里申请了一个院廓,给弟弟苫了两间土坯屋……(第22页)

  “茅坑门口拾了个手巾——难开口”这一歇后语中的“茅坑”,又写作“茅子”、“茅厮”,读音为“maosi”,指的是厕所。现代汉语口语中“茅厕”之“厕”与“厮”同音(见《现代汉语词典》“茅厕”条)。古代文献中对“茅厮”亦有记载,如《敦煌变文集》:“自从远公于大内见诸宫常将字纸秽用茅厕之中,悉嗔诸人。”《红楼梦》中对此词亦有记载:“不顾命的混找了一遍,甚至于茅厮里都找到了。”天水农村称厕所为“茅子”,“子”读轻声。“厮”与“子”的不同,只在于发音时气流是否受到阻塞而已。关中农村的“茅厕”多建在背风处或屋舍旁,建筑材料通常使用绑成捆的玉米秸杆,围在一起即可。由此可见,“茅厕”一名的来历与其建筑材料紧密关联。这种“茅厕”通常没有顶,大多因地制宜,简陋矮小,自然也没有门,人们去茅厕时为了避免碰见人所带来的尴尬,入厕前一般会提前扬声询问,以便获知里面是否有人。

  随着生活水平的提高,“茅厕”的建筑材料也从玉米秸杆一类植物性材料换成了砖瓦等现代建筑材料,但在天水乡民的口中,“茅厕”的名称仍然没有发生变化,现代的天水乡民,仍然把厕所称作“茅子”。值得一提的是,天水农村的“茅厕”有时也被称为“后院”,这是因为有的人家由于条件的限制,通常把厕所建在自家房屋的后院里或后门之外。

  瘫成了一堆干硬冰冷的碌碡,大碌碡是成年的男人女人,小碌碡是村小学的碎娃。 (第5页)

  老人碎娃们——都到皇粮钟下集合了。(第15页)

  这是唐岁求的怀抱里拥有第二个女子娃(第83页)

  “碌碡”,现代汉语读作“liùzhou”,俗称“石滚子”,又可写作“磟碡”、“石鹿碡”,是天水地区的一种农具,大小不一,大多用石头作为材料制成,圆柱形。两端各凿一孔,称为滚眼,滚眼里各装有一木轴或铁轴。再用木材做一个长方形框架,称为拨架,套于滚轴之上。牲畜或人套绳系于拨架之上,即可牵动碌碡转动,用来平场地,碾庄稼。唯关中方言读音为“luci(录次)”,“碡”读轻声。《农政全书?农器》中对“碌碡”这一农具也有记载:“其制长可三尺,大小不等,或木或石,刊木括之,中受簨轴,以利旋转”。每年夏忙之季,在天水地区各家各户的碾麦场上到处都堆满了一捆捆收割回来的麦子,逢到天气炎热之时,麦子就会铺满碾麦场,待太阳晒过几遍之后,就可以开始碾麦子了。普通家境的人家通常会花钱雇一辆手扶拖拉机或者机动三轮车,逢到小户人家,因麦子少的缘故,雇机动车不划算,则会用牛来代替机动车。开始碾麦子时,用机动车或牛拉着碌碡沿着麦场转同心圆,一圈一圈,如此循环多次,碾麦子的工序就完成了。

  在社会日益现代化的大背景之下,收割机、打麦机一类现代化农业机械在天水地区并没有得到足够的重视,天水地区的广大农村仍然沿革着祖辈们流传下来的古老的生方式,这一方面是因为在天水的大部分地区,农业作物的种植局限于各家各户小范围、小面积耕作的客观因素,另一方面,由于地理环境优裕,天水人历来安土重迁,这就为其保守、封闭的传统心理特征提供了滋长的平台,加之天水地区不容忽视的历史作用,助长着天水人盲目自信、满足现状的心理特征。

  “碎(sui)”,天水方言“小”,当为假借字,本字为“蕞(zui)”。如:碎娃/碎马/碎个子。王充《论衡》:“蕞残满车,不成为道。”“蕞残”指小而残缺的文章。《左传》:“抑语曰:”蕞尔国。“杜预注:”蕞,小貌。“《左传·昭公七年》:”郑虽无腆,抑谚曰蕞尔国。“

  ”娃“在现代汉语里指的是小孩子,古代却有美女的意思,如《汉书?扬雄传》:”资女取娃之珍髦兮。“颜注:”女取、娃,皆美女也。“这一词义至今仍活在天水方言词中,天水人通常把年轻漂亮的女子称作”女子娃心疼“。在天水方言中,不但女子被称作”娃“,男子也可如此称呼,不同的是,常说成”男娃娃、男娃儿,男娃“,如说”现在男女平等,生男娃子、生女子都是一样的“。《金瓶梅》中对这一用法也有记载:”西门庆道:‘只是一个小女,早晚出嫁,并无娃儿。’“上文”小碌碡是村小学的碎娃“中的”娃“就没有具体的性别指称。在关中方言中,”娃“的使用频率高、范围广,可用于人,也可用于动物,如可把小猪称作”猪娃“。天水人称呼别人,尤其是长辈称呼小辈时喜欢在被称呼人名字后附一”娃“字,这与关中方言称呼有异曲同工之妙,如贾平凹本名贾李平,村人常称其为”平娃“。小说《皇粮钟》中这样的例子比比皆是。

  文中的”碎娃“即小孩,”女子娃“即女孩。

  满仓哥的脸皮你不是不晓得,他还晓得伤脸啊他。(第4页)

  伤脸(shangnian):损伤面子,有害尊严之义。秦源俗语:既蹾尻子又伤脸。

  《红楼梦》第69回:”只是人已来了,怎好送回去,岂不伤脸。“

  秦穗儿说:”净说瓜话。“(第21页)

  瓜/瓜子:天水人把傻叫瓜,称人为”瓜子“。天水俗谚:瓜子笑多,奶牛尿多。

  《醒世姻缘传》第85回:”管了这儿年当,越发成了个乡瓜子了。“文中的”瓜话“即傻话。

  铁皮壶里沸腾的茶水发出痛苦的呻唤(第11页)

  呻唤/声唤:呻吟。”声唤“为”呻唤“之变。如:他病重的很,声唤了一夜。

  唐·颜师古《匡谬正俗》卷6:”今痛而呻者,江南谓之呻唤。“这是唐代江南方言词后世进入中原的例子。”声唤“早见于元代。《水浒》第31回:”……,倒在房前声唤。“

  要说麻达,这是麻达中的麻达(第11页)

  麻达/麻搭:秦源人把人或事物难以对付处理叫”麻搭“。

  元·张国宾《合汗衫》第1折:”列两行钩镰和这麻搭。“

  你不要叫大了,等你长大了,再叫我大。(第页)

  达/大:我国北方有些地方称父亲为”达“或”大“。天水方言把父亲叫达或大大。达达(鞑靼):元朝时蒙古人对长者的尊称。

  《墙头记》”他的达强似俺达,……俺只说俺是他达。“

  天够啬皮(第11页)

  啬/啬皮(seipi):贪,小气,吝啬。如:老袁啬皮的很/老袁是个啬皮人。

  《史记·货殖传》:”地小人众,俭啬,畏罪远邪。“

  唐岁求说:”我也是,有了夜里个,我活成了个人“(第页)

  夜里/夜来:天水人把”昨天“叫”夜里(夜里过)“,与古语相同。”夜里“当为宋元遗语,”来“”里“一声之转。

  《五灯会元》卷17:”今朝腊月十,夜来天落雪。“”夜来“即昨天。

  孟浩然《春晓》:”夜来风雨声,花落知多少?“

  她毒,是为你毒。为自己的男人毒的女人,是好女人。(第82页)

  ”毒(du)“,本义为”厚“,引申为厉害、不平凡。天水方音(tu图)。

  如:他毒的很,一个人一天干了两个人的活。

  《说文》:”毒,厚也。“《字汇》:”厚,对薄之称,又重也,广也。“

  麻明就能赶到前川里(第19页)

  川:之本义是河流。《周易》云:”利涉大川“,”大川“就是大河流。河滨的平原,因是河流冲击而成,故也叫作”川“。天水地区渭河与葫芦河河流经形成的”三阳川“。至今天水人称平原为”川“、”平川“。还有”川里人“(相对于”山里人“)之说。俗谚:”有雨下在山里,有风刮在川里“。

  杜甫《秋日夔府怀咏》:”有时惊叠嶂,何处觅平川?“此”平川“即平原。

  秦穗儿显然没打算把碎瓷片拾掇起来。(第64页)

  拾掇(shiduo):”拾“与”掇“同义,组合成词其义不变,仍为拾取之义。引申有修理、整治、整理、收拾义。如:快种麦了,把地拾掇一下(是整治义);门扇坏了,赶紧拾掇(是修理义)。

  《文心雕龙》:”亦学问肤浅,所见不博,专拾掇崔度小文。“

  宋·王令《原蝗》:”寒禽冬饥啄地食,拾掇谷种无馀遗。“

  咱俩皇粮钟下谝谝传,皇粮钟是灵物,在这达谝的传,要算数的。(第页)

  谝(pian):闲谈、聊天、谈话。

  《说文》:”谝,便巧言也。“意即花言巧语,是贬义词。天水方言中”谝“不一定属贬义,带赞叹意味,特指那种不拘形式、开心尽心地闲谈。如:谝传(聊天)。”谝闲传“指说闲话。”大谝“是说大话、妄自吹嘘之义;把一贯这样做的人冠以姓叫作”王大谝“或”张大谝“;把健谈叫”能谝“,如说某人能谝的很;把谈论也叫”谝“,如”善谝三国“;把彼此叙谈同样叫”谝“。由此可以看出,在这个”谝“字里,还不时带有一种享受的意味。天水的农人们一天到晚辛勤劳作,为生活劳碌奔波,带着一天的劳累和疲惫,闲暇时找几个友人大”谝“一通,便是紧张生活的一种缓冲。一个”谝“字,蕴涵着丰富的人生体验,充分地表现了天水人性格中的奔放与豪爽,也流露出普通民众在精神生活匮乏的环境下,对精神世界的一种渴望。

  《论语》:”孔子曰:‘益者三友,损者三友。友直,友谅,友多闻,益矣。友便辟,友善柔,友便(pián)侫,损矣。’“按:”便(pián)“与”谝“通,为夸夸其谈之义。

  那就把村委会的牌子砸了,作践了。(第13页)

  作践(zuoqian):糟蹋,不爱惜。如:不要作践粮食。

  李商隐《杂綦》上《必富》:”物料不作践。“

  《红楼梦》第20回:”黛玉道‘我作践坏了身子,我死,与你何干!’“

  提前言传了(第3页)

  言传/言喘:开口说话。按:《正韵》:”喘,微言也。“

  《庄子·天道》:”意之所随者,不可以言传也……“

  他晓得无法回避这个疙瘩(第13页)

  疙瘩(geda):本义为人皮肤、肌肉上突起的小球状硬块,引申之泛指一切小硬块,更引申之有困难、矛盾、麻烦之义。

  如:两个人心里有疙瘩。

  《红楼梦》第31回:”说着,拿出手帕来,挽成一个疙瘩。“

  《儒林外史》第32回:”这些疙瘩帐?既拿来,又兑甚么!“

  或站着,或圪蹴着(页)

  蹴(jiu):蹲。如:鳌几个蹴一阵。

  刘向《淮南子》卷13.”黄衰微举足蹴其体,恭王乃觉。“

  浑身疼,还能撑得住(第37页)

  浑:全,整个。浑身:全身。浑全:完满,整个。俗语云:浑瓜烂柿子。

  唐·杜荀鹤《伤病马》:”至今筋骨混全在,春暖莎青放未迟。“

  元·高明《琵琶记》第37出:”孔子颜子是大圣大贤,德行混全。“

  像见到先人似的(第86页)

  先人:祖先。天水方言把父母或已经亡故的列位祖先叫”先人“。该词在古代文献里的用例屡见不鲜。《诗经·小雅·小宛》:”我心忧忧,念昔先人。“《战国策》:”先人有宝剑,愿得献之。“《史记·夏本纪》:”禹伤先人父父鲧功之不成受诛,过家门不敢入。“

  ”先人“一词,虽在《现代汉语词典》中有所收录,但共同语里已经不用。然而,此词仍活跃在天水人日常的口头言谈之中。如俗语:给先人争气着哩、亏先人、羞先人等不一而足。

  他就和老劳力在麦田里薅草(第页)

  薅(hāo):古义为拔掉田草。《诗经·良耜》:”以薅荼蓼。“天水方言与”践“连用作”薅践“。

  如:种了点白菜,没咋吃,就叫牛羊牲口薅践完了,可惜的很!(此时意义已引申为糟蹋)

  就有意戏耍他,很郑重地学说。(第13页)

  这话不是罗万斗发明的,他每天在喇叭里学舌(第页)

  学:说,告诉。常与同义词”说“构成”学说“一词,其义不变。

  如:我一肚子委屈没处学。天水俗语:学说人。

  宋·沈端节《醉落魄》:”些儿心事谁能学。“

  《金瓶梅》第21回:”丫头学说,两个说了一夜话。“

  就和哥嫂一搭过(第22页)

  我就想当着我大的面,和你在一搭。(第页)

  一搭:一起,一同,一处,后可缀”儿“或”里“。

  如:去天水市咱俩一搭里走。

  《醒世姻缘》86回:”都一搭里同住。“

  你既然还要犟,我就无法给你说。(第页)

  犟(jiang):不柔和、固执、倔强、拗。可用于人,也可用于牲口。如:载娃娃犟得很,不听话/牛犟的很,不好使唤。唯”犟“天水方音读”qing呛“。《红楼梦》第55回:”和他一犟,就不好了。“

  表现农村,离不开对大地苍生的热切注视。《中华文学选刊》主编、评论家王干在评价《皇粮钟》时说:”来自甘肃天水的秦岭虽然生活在天津大都市,但对乡村的眷恋则痴心于民生问题,坚持‘问苍生’的文学立场。秦岭近年来以“皇粮”为主题的系列小说获得文学界好评,近期又创作了长篇小说皇粮钟,似乎要为他的“皇粮”做一个终结版,将‘问苍生’问到底“(《文艺报》年7月25日)。问什么,怎么问,借路民俗文化,是必由之路,在计划”把小说中的人物还原于西部农村社会淳朴的民风、民俗、民意、民情“的长篇小说《皇粮钟》中,秦岭就这样走在天水地区流行的方言古词土语的”土道“上,这些貌似粗鄙的词语中沉淀着丰富的民俗文化内涵,生动传神,意味深长。然而,从语言学及民俗学的角度来讲,这种生产生活方面的固步不前,却为方言词汇和地域民俗研究保留了一份活化石。

我猜

你喜欢

?李晓东:我的乡愁是一碗馓饭

?李晓东:天水市政府办公楼是一幢四层的筒子楼

?李晓东:天水,天河注水,始得其名!

?有人说只要一下雪,天水就变成了古城!

?古城天水的春天,从满城的玉兰花含苞待放开始!

?天水的这个米子最近很火爆,她是谁?从何处来?要向何处去?

?厉害了!天水副市长李晓东散文《我的乡愁是一碗馓饭》登上人民日报!

?我在现场!甘谷韭菜大量上市,踏青买菜分享春天的第一道美味!

赞赏

长按







































贵州百灵康妇灵胶囊
哪里的白癜风专科医院最好

转载请注明原文网址:http://www.shangzhouzx.com/szsdt/657.html

------分隔线----------------------------